第1184章 被猫欺负-《逆袭1988》


    第(1/3)页

    王林大功告成,笑着离开了周汉民的办公室。

    接下来的事情,就要交给周汉民去斡旋。

    至于周汉民怎么和若干同事进行利益交换,怎么进行资源互通,那就是他的事了。

    王林出的这些主意,其实也是在帮周汉民。

    周汉民只要支持王林,那不久的将来,这两个大项目肯定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也会在他前进上升的道路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林相信,一个埋头干实事的人,一个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人,必定能得到上级的重视和重用。

    整个谈话过程,王林只字没提江南机械厂招投标之事。

    因为以他俩的交情,完全不必要说出来。

    该做的事,能帮的忙,不用王林开口,周汉民也会做到。

    接下来,王林要和棉铃去一趟娄东,到棉区去考察。

    到达棉区后,王林在棉铃的陪同下,深入棉田收割区考察,到时又到周边县镇考察棉区扩大用地。

    王林在棉区待了两天,完成了考验任务。

    这天,王林和棉铃走在棉田间一起谈话。

    棉区这两年的发展情况,令王林非常满意。

    王林明明知道国家的棉花战略,是向西部转移。

    但他还是投资了娄东的棉区。

    我们常说的三大棉区,是南疆、长江、黄河三大区域。

    其中,长江流域棉区棉纺工业发达、运输条件优越,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黄河流域棉区纺纱工业的基础也很厚实,棉花生产也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产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生产和利于高产的气候条件,但是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不足、收获成本高,远离消费区、交通运输不便等因素,导致其市场优势度不高。而优惠的政策环境是该区棉花生产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长江流域棉区光热资源充裕,而且水热同步协调,是棉花高产高效的理想区域。

    从国家层面来说,棉花产业西移,也是无奈之举。

    近年来,由于棉花生产成本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棉花价格受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制约又在低位运行,棉花生产效益逐年持续下降。棉花生产受到了巨大冲击,面积持续滑波,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生产大区地位受到了严重动摇。

    这一趋势,还将越演越烈。

    在棉花产业西移的同时,如何稳定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生产,已成为棉花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王林和棉铃深入的讨论过棉花产业的大发展问题。

    棉铃是中棉所的博士,是国内棉花产业最有技术和学问的一批人。

    她的背后,更有院士当后盾。

    所以,棉铃给出来的专业意见,王林是十分重视的。

    棉铃向王林介绍说,长江中下游棉区光能资源优越,棉花有效生长期内,也就是4到10月,日照时数达14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70%。常年份无霜期均在250天以上,有效生长期长,这是极大的优势。

    这个地区目前所种植的棉花品种类型仍以杂交抗虫棉品种为主,种子价格较高。由于种子价格较高加上杂交棉品种的个体发育优势较强,棉农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通常栽种密度较稀。在低密度、高肥水、强优势的生产条件下,棉株个体生长量大,株高一般都在130    cm以上,果枝数大多在16到18个,肥水充足的棉田单株果节在100个以上。

    当然了,长江流域棉区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

    长江流域棉区的地形相对黄河流域棉区和xj棉区要复杂得多,丘陵坡地占有较大比例。再加上长江流域的农业结构是“稻棉兼作,以稻为主”,水利条件稍优的大垅、大畈以及平坦区域多为水稻耕作区域,所以棉花种植区域多为地形复杂的边缘区域和丘陵区域,地势高低不平、田块面积小、机械通行道路少且窄,机械化生产率极低。

    因此,棉铃向王林提出建议,要想大面积种植江南棉花,必须不遗余力的推行棉田耕作机械化,筛选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机械采收的品种。还要探讨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机械采收的栽培技术体系,研发适宜长江流域棉区的高效小型棉花采收机械。

    对这些有益的建议,王林深以为然。

    采棉机械的研发工作,王林已经交给江南机械厂和相关的研发机构在做。

    而棉花种子,王林只能委托中棉所进行研究。

    为了保证耕作的效益,棉铃又向王林提出一个好的建议,那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棉区多熟制。

    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棉区光热资源优势,建立棉田多熟制种植制度。围绕棉田效益的提升,改革传统的棉油、棉麦等棉后套种耕作模式,创新高效棉田间套方式,积极探讨棉田套种模式,改冬套为春冬两头套,改油菜和小麦为蔬菜,大力示范推广春萝卜、春马铃薯、洋葱、春甘蓝、菜心、苋菜等蔬菜作为棉花春季前作栽培,探讨相关高效栽培技术。
    第(1/3)页